无论是国内升学,还是留学申请,顶尖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早已从关注纸面成绩和分数,扩展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标化成绩相似、尤其是亚裔学生普遍高分的情况下,有个性、有创造力、领导力强、学术背景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学生会很有优势,这些众多的能力都具体反映在“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这项软指标上。
不仅国外大学如此,国内升学也逐步在向综合评价体系靠拢。
2017年开始,上海地区有23所高校在高考录取中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其中包括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一流名校。
2021年,全国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36所高校,在强基计划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中全面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入围和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甚至部分高校和上海地区高校一样,把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引入到最终高考综合录取中。
面对越来越多元的同龄人竞争,家长们也绞尽脑汁地希望为孩子铺就一条金光闪闪的活动之路:
有的试图发展孩子的才艺兴趣,如钢琴、小提琴、国际象棋、篮球、排球;
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会、校报、广播台这样的学校组织;
有的利用寒暑假去做希望小学、养老院这样的义工活动或是各式各样的俱乐部。
这些几乎已经成了优秀学生的“标配”,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更优秀呢?
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更是将学术能力列入了综合素质评价考察的重点:
(1) 独立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依据研究性学习经历与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等信息;
(2) 专业兴趣和学科特长。主要参考学生学科类、科技类等市级及以上奖励(证书)。
不难看出,想要从激烈的社会内卷中脱颖而出,这样立体而有深度的学术经历,才是是国内外高校真正所看重的。
而我们的“高中生科研项目”,正是符合这样的风向标,帮助学生讲述具有学术竞争力的科研故事!高中生有这个发展阶段独特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因此科研课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