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的来说,科研经历是有价值的,但是有几个前提条件需要满足。
1.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科研
近些年来,美国每年全学术领域(理工+人文社科)统计的广口径Ph.D 的数量大约5万多名,这个数据多年基本保持稳定,有非常微弱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据里面还包括大量的国际学生。这就意味着选择这条路径的人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尽管博士阶段的科研和高中生的科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无论是宏观或者微观层面,大致是类似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科研。
2. 强大的前期准备
科学研究是有一定门槛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一定是必须的。刚刚学过AP Biology或者取得了5分的成绩,与可以进行一定的生物领域的实验差别极大。刚刚学过AP Psychology 也不意味着可以顺利的融入心理学研究。在一些定量而非定性的研究项目里,学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那么对于一些计算机语言,特定数据处理程序,甚至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就至关重要。以我去年录取Yale大学的Z同学来说,她在11升12年级,拿到了非常顶尖的洛克菲勒医学院的暑期研究项目。然而这个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项目事实上主要的工作是编程和数据分析。基本上理工科领域的研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会有很多。毕竟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门槛相对低一点。但是即便这样,也有极大的阅读量要求。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在汹涌而来的睡意与不知所云的书籍中,强忍着写下一些自己都怀疑到底是不是垃圾的文字,这是人文社科的研究者中常见的现象。
3. 学有余力
很多人忽略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其实科研应该是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的一个加分选项,而非必选项。如果课业压力已经非常大,标化考试中阅读难关迟迟难以突破,或者心理素质不够扎实,没法承担多任务并行,那么真的不适合额外的加码。
4. 机会成本
教育领域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而非金钱。本来可以用来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做些真正接地气有价值活动的时间,被用来统一的打上科研的标签,目的是为了脱颖而出,结果却成了千篇一律。极少有人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如果对B学科感兴趣,由于研究经历加深了对于B领域的了解,这是好事。然而对A学科感兴趣,但是由于一段不好的研究经历,进而产生抵触甚至放弃A学科的可能不是没有。
|